氣體溶解于水時,如氣體和水中物質不起反應,又不電離,又不處特別高壓,**溫度下氣體溶解度和其氣體的分壓成正比,即遵循亨利(Henry)分配定律。臭氧氣體的亨利常數如下表所示。該定律適用于臭氧溶解于水的狀況,因此,按亨利定律臭氧氣體溶解于水,在穩定狀態下,其液相濃度與氣相分壓成正比。平衡狀態下臭氧液氣相比例如下式所示:
P=HX,其中,P:氣相的臭氧分壓(atm)
X:液相的臭氧濃度(摩爾分壓)
H:亨利常數(atm/摩爾分壓)
亨利常數受水溫和PH值爾變化,PH在55-7.1范圍內,一下實驗公式成立。
H=(0.13t*2.06)*103 t=水溫(℃) H*10-4 H:亨利常數
氣體 | 0℃ | 5℃ | 10℃ | 15℃ | 20℃ | 25℃ | 30℃ | 35℃ | 40℃ | 45℃ | 50℃ |
O3 | 0.194 | 0.218 | 0.248 | 0.288 | 0.376 | 0.457 | 0.596 | 0.818 | 1.2 | 1.79 | 2.78 |
即水溫高,其常數大,于水的溶解度降低。實際計算時,因使用單位關系,使用分配系數D要比亨利常數計算來得方便。因與水接觸的臭氧氣體是與氧及空氣的混合體,溶解度可由空氣與水的氣液層分配率來考慮。分配系數D在**壓力、溫度、容量下可由下式表示:
D=飽和狀態下水溶液中的臭氧濃度CL(mg/L)/注入的臭氧氣體濃度CQ(mg/L)
臭氧于水的溶解度比氧約大10倍,并隨壓力升高,溫度降低而增大。溶解速度對決定溶解裝置的大小、結構相當重要。溶解速度可按菲克擴散定律,擴散系數,物質移動系數,雙重境膜理論等來說明。臭氧溶解于水時,下式可作為溶解速度公式:
W=KL[a/(1-h)](D*CG-CL)-K1CL其中:
W:溶解速度(單位液體容量、單位時間內臭氧的溶解量)。
KL:液體側總物質移動速度(m/hr)
a:氣液界面面積(每氣液混相單位容量中全氣泡表面積)
h:氣體容積(每氣液混相單位容量中全氣泡容積)
D:臭氧的氣液分配系數
CG:氣體中臭氧濃度(mg/L)
CL:水中臭氧濃度(mg/L)
K1:臭氧自行分解速度系數。)
臭氧的溶解度(25℃) D水=0.20 CL=D·CG D:(mg/mg)
欲提高臭氧的溶解速度(W),應加大濃度梯度(D·CG-CL),氣液微細化以加大氣液界面面積(a)以及加大物質移動系數KL。為加大濃度梯度,須降低溫度以增大氣液分配系數(D)及增大氣體中的臭氧濃度(CG)。因此,提高氣泡中臭氧濃度及增加氣水接觸的比交換面積,即對于任意體積的氣體,增加氣泡總的表面積均可提高臭氧溶解于水的速度。這中間盡可能將氣泡直徑減小使之擴散十分重要。但在一個固定的臭氧擴散系統中,氣泡直徑是**的,如果提高臭氧氣體濃度CG,則擴散氣體體積減少,從而又使總表面積a減少。所有會有一個臭氧氣體濃度CG的*佳值,超過此值,臭氧向溶液的滲透速度便降低。
另外,壓力提高,也增加臭氧溶解速度,注入速度高以及注入點深也可加快其溶解速度。這是因為投加點深可以延長臭氧氣泡和水的接觸時間T。
分配系數D受水溫而變化:10℃為0.38,20℃為0.29,溫度越高,下降越快。在平衡狀態下,能溶解入水中的臭氧的*大量與壓力、溫度和空氣中的臭氧濃度相關。為此應使用能產生盡可能細微氣泡,氣泡與處理液又能長時間接觸以及氣體中具*適臭氧濃度的擴散系統。在接觸氧化中,如所含臭氧氣泡滯留時間過短,便不能達到溶解平衡,一般氣水接觸時間,須達30分鐘。